随笔 | 用面包去换水仙花——摄影感悟小记

发布时间:2024-05-09 01:11:40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和我之前随笔栏目写的文字一样,这篇文章也是主观的认知分享,因此不会涉及摄影技巧层面的任何内容(当然,我也不觉得我现在的摄影水平有资格在技术层面高谈阔论)。

另外,我认为摄影已经变成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所以这篇文章也想通过对摄影认知变化的陈述,分析个人生活态度的变化,和之前文章里面谈休息、谈独处一样,都是对自我认知与探索的记录。

缘起:纯粹的快乐

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好像在摄影,而不是简单地按快门”是从下面这张图开始的。

这张图摄于2018年6月7日,高二社会实践途中,图片中的塔是西湖雷峰塔。我能清晰地记得我拍这张照片的时间、地点,一方面当然是得益于QQ空间(为了写这篇推送我特意下回QQ翻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拍到这张照片后感到纯粹的快乐。这种纯粹的快乐,和孩子第一次在海边捡到贝壳时的喜悦、南方人第一次在北方看见大雪时的激动一样难以忘怀。

我高中的时候并没有很喜欢拍照,偶尔拍照的内容也只是班级今日作业的小白板,所以不可能懂什么光线、构图,这张照片纯属是西湖风景宜人,树影摇曳,远处雷峰塔依稀可见,恰又有游船经过,偶然按下快门所得。之后回看照片时格外欣喜,加了一个适宜的滤镜,高兴地和同行的老师同学分享。

当然,以我现在的审美来看,这张照片确实拍得就很一般了,树叶略显杂乱,调色也很失真。但是,对我来说可能这不只是一张简简单单的风景照,这是我有印象的第一次“摄影”,看到这张照片就能回忆起属于16岁青春的纯粹快乐,也时常提醒着我摄影的初心。

2018年6月7日,摄于杭州西湖

变质:生活的负担

2022年之前我基本就没有好好拍过照片,个人生活照一般靠和朋友出去玩一次拍的一两张“神图”一用用几年。

回看我的年终总结朋友圈就能知道当时我的拍照状态。2020年底的年终总结我发了6张自己的表情包,虽然只挂了半个小时不到就改成仅自己可见了,但依然收获了40多个赞(时至今日我看了那几张图依然觉得搞笑)。2021年底,我在构思年终总结朋友圈时,发现手机里面绝大部分图片依然是乱七八糟的截图和二次元梗图,但是列表朋友们的照片可以说是丰富多彩。

于是,2022年我痛定思痛,决定开始拍点正常照片了。我之前的文章里面也提到过,出于想对生活进行有形的记录,2022年我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拍照。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可以说是逼着自己拍点东西,上学时每学期刚开学我一般都有自己报的考试要准备,所以每次一开学就是去图书馆期末冲刺的状态。我记得2022年3月北京下了一次大雪,但连着满课两天+起早贪黑准备考试我几乎没看到。这张照片是下了晚课已经准备进东校区又回头专门拍的。当时也没有特别认真地拍,想着赶紧去逸夫楼接着学,明天考完试再出来慢慢拍也来得及,结果第二天醒来雪就不下了,等我考完基本就化完了。这可能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摄影要抓住时机。之后我出门玩或吃饭都会有意识地拍照和修图,也会发社交媒体。

2022年3月10日,摄于北京市西三环北路

就像我在之前谈及休息的文章中说的一样,这个阶段的摄影更多是帮助我对空闲时间进行一个可视化的记录。但渐渐地,我在很饿的时候依然要“手机先吃”,拍照这种有形的记录逐渐变成生活的负担。毕业后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后,我才逐渐认识到这种负。给美味的食物特写固然没错,但一定得是发自内心喜欢这个菜才去拍照,如果已经很饿了还打卡拍照发社交媒体,确实没有这个必要,毕竟饭是吃进自己肚子的,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五一去太行山大峡谷的时候我报了个一日游,和一个天津的姐姐一组同行。姐姐看我一直在拍照,就说:“我每次拍了回去也不会看那些照片,我现在就完全不拍了。”我不假思索地说:“我摄影是为了记录旅游时的心情。”说这话的时候,我们还没开始人挤人地上山,所以确实是心情还不错就一直在拍照,后来上山人挤人我就也一张没拍了。想拍就拍,不想拍就不拍,不要被照片束缚自己的生活。

2024年5月1日,摄于林州太行山大峡谷

现在:感知的媒介

今年春节,我从亲戚那边获得了一款10年前的全画幅老尼康。随着拍照设备的升级,我对摄影的认知也发生了变化。

现阶段我认为摄影是一种感知的媒介。以风光摄影为例,摄影就是一种本我与自然对话的语言,是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自然景物的建构。人文摄影也一样,只是通过摄影不仅要和景物对话,还要捕捉人物的情感,在一张图片中构建故事性的表达,所以个人认为人文摄影更加困难(我也不会)。由此可见摄影的核心在于感知,换句话说就是审美。技术和器械固然重要,但终究是为了达到更好感知美的手段。

古龙说:“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吧。”意思就是说热闹非凡的菜市场有着让人还不想自寻短见的生命力。现在周末有事没事我就拎着尼康去公园,赏花鸟鱼虫,这也是因为自然的蓬勃生机非常治愈。摄影只是帮助我感知自然的工具。如果我不带着相机,逛公园的时候我压根不会注意到路边的花花草草,或者只是感觉有点好看随即就抛之脑后。摄影可以将自己的理解融入景物,帮助我更好地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诚然,带着长枪短炮在公园打鸟的普遍是比我大好几十岁的大爷们。这就不禁让我想起最近网上的锐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现在年轻人二十就悟了,精神状态遥遥领先孔子三十年。”

2024年4月27日,摄于北京市玉渊潭公园

正如我标题写的一样,用面包去换水仙花,我现在也在用非常有限的空余时间尽力去换摄影的时间。

最近一次只放一天的调休周末,我成功在练半天古筝、上两节舞蹈课(共3h)、骑车去吃最喜欢的咖哩饭的缝隙中,挤出了3个多小时的完整时间去玉渊潭拍花花草草。按下快门的瞬间就好像按下了烦恼的暂停键,一切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2024年3月31日,摄于颐和园东堤

非常欢迎朋友们周末摇我出来一起拍照。审美是多元的,个人认为只有不断交流才能持续迸出灵感的火花。

最后,玩个品牌梗结束这篇文章吧:

“这构图,这光线,绝了!!”

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wyl860211@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