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和余华的微信头像火了,一起走进文学大咖们的精神世界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2:06

近日,话题#莫言和余华的微信头像#登上热搜。不少网友表示,这是最近几天最“心旷神怡”的热搜!

事情的起因是,4月15日晚,微信公众号“莫言”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为《今天收到了余华的投稿》。莫言在文章中称,“我的朋友余华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说要向我的公众号投稿。”

莫言还po出了两人的聊天记录截图,聊了什么不重要,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都被两人的微信头像抢走了。

两个人的微信头像都是网络热梗“潦草小狗”。

此前,在韩国延世大学举办讲座中,余华本人也回应了网友称他为“潦草小狗”的梗。

余华笑呵呵地回应:“不是发型的问题,是长得像。” 用网友的话来说,余华就是“一个被写作耽误的喜剧人”。真实、共情等特质让他火遍全网,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随后,这篇《山谷微风》也迅速刷屏。有网友赞叹“余华好会形容啊”,他用一连串的“不是”来描述微风:

不是杜甫“细草微风岸”的风,不是高骈“水晶帘动微风起”的风,冯延巳的“吹皱一池春水”是因为“风乍起”,过于突然,也不是,更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里的风,山谷微风不是壮志凌云之风,不会去送别荆轲,它知道自己普通微小,所以低调。

不难看出古人对风的喜爱之情。从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风的千姿百态,温柔,狂放,寂静,喧嚣......每一缕风,都是他们情感的寄托。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The sighing autumn wind

Ruffles the sea's face.

——《观沧海》曹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The full tide makes the river wide,

And the breeze fills my sail.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Late at night, I lie hearkening to the wind and rain.

In a dream, my battle steed carries me over the ice-bound river.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以上诗词英译来自《初中生必背古诗文132篇》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 单本原价89元,限时折扣价75.65元 /

对于余华的《山谷微风》,莫言赞叹不已,他在按语《妙哉此风》里写道:“文章一如既往地显示了余华散文的幽默风趣以及精彩造句。读来如坐春风,并让我产生许多关于风的联想。”

莫言,公众号:莫言莫言:今天收到了余华的投稿

余华与莫言,这两位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是曾经睡在上下铺的同窗兄弟。他们各自凭借独特的文风和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余华的著名作品《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通过对人类悲欢离合的刻画,使读者深思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状。余华的文字简洁有力,给人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莫言以其深入人心的乡土写作而远近闻名。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蛙》等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中国百姓的艰辛生活和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他笔下,人物鲜活真实,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读者感同身受。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所谓的“乡土文学”。

说到乡土文学和诺贝尔奖,就不得不提及另一位文坛大师。

1988年夏天,中国驻瑞典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接到瑞典文学院的来电,他们在电话里问:“中国一个叫沈从文的作家,被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否还健在?”

然而,遗憾的是,沈从文在这一年的5月去世了。按照诺贝尔奖的规定,奖项不能授予已故之人,中国就这样与本土的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

让沈从文连续两年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边城》。

讲讲

"你买的什么书?"
"编程。"
"哦,C++还是JAVA?"
"沈从文。"

26分钟前

建国,雪琴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边城》这部作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电影《边城》剧照 | 图片来自豆瓣

《边城》中描绘的湘西风光如画,自然之美与淳朴民风相得益彰。在那里,等级观念淡薄,功利之心难觅,人与人之间以真诚相待,彼此间充满了深厚的友爱。外公对孙女的关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感情,以及天保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情谊,这些都是农业文明传统美德的完美展现。

边城人民健康、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沈从文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美,也感受着这里的痛,这些感受最终幻化成文字,打动人心。

Growing up in western Hunan, a land of contradictions where various forces clashed, bandits ran rampant, and brutal killings seemed endless, Shen also experienced the unique local flavor and beautiful pastoral culture. 他在湘西这片矛盾的土地上成长,这里各方势力混战,土匪四起,野蛮的杀戮似乎永不停歇,但这里又保留着独特的乡土气息和美丽的田园牧歌文化。

——《湖南: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

边远小城的大作家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 中英两册原价150元,限时折扣价120元 /

如果说,沈从文笔下的乡土世界展现的是细腻柔美的南方乡土社会,那么,陈忠实的笔触描绘的就是粗犷豪放的北方乡土社会。

陈忠实(1942年8月3日—2016年4月29日)

出生于陕西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

中国当代作家

经过1986年和1987年两年的精心准备与酝酿,陈忠实于1988年开始动笔创作《白鹿原》,终于在1992年3月完成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耗费了陈忠实六年的时光,也让他的创作生涯达到了新的高峰。

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 图片来自豆瓣

《白鹿原》以渭河平原为背景,讲述了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近五十年的陕西关中农村的社会变迁。小说以白鹿原上白鹿村的兴衰为主线,通过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纷繁复杂的恩怨纠葛,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和民族精神的蜕变,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Chen weaved a tangled web of relationships in the novel. Each character had his or her own attributes. The metaphors were specific to the times, showing Chen's rigorous standards. When he wrote that Tian Xiao'e was murdered by Lu San, her father-in-law, he lost control of his emotions, his eyes turned dark, and his blood surged. 陈忠实为《白鹿原》编织了庞大的人物关系图谱,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并含有特定的时代隐喻,凝结着陈忠实厚重的时代思考。当他写到田小娥最后的悲剧结局时,他的情绪突然有些失控,眼前发黑,气血上涌。

——《陕西: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

白鹿原上的鲜活文学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 中英两册原价138元,限时折扣价110.4元 /

2005年,陈忠实参与了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在行程进入尾声时,他怀着对沈从文的深切缅怀之情,特意带领第一团选择了经过湘西古城凤凰的路线。在沈从文墓前,陈忠实郑重地戴上眼镜,取出笔记本,目光凝重地注视着,一丝不苟地记录着。这是对一位作家的崇高敬意,也是对文学传统的继承。

在浩瀚的文化星河中,文坛巨匠们的作品亮了我们对乡土文学的认知。他们笔下的故事,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乡土与城市,让我们在品味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如今,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我们更应以开放的姿态,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向世界讲述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中国故事。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的根,让乡土文学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CHN Stories 邀您共读中国故事
一起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wyl860211@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