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背后是你不知道的自己
发布时间:2023-08-03 15:48:24
比如有些人回忆童年时会说:妈妈常年在外工作,某天说好要回来的,傍晚她就在院子里等妈妈,晚上她连觉都不敢睡生怕错过了妈妈回来的时间,但是一直到她睡着前妈妈都没有回来。这种画面对一个人有特别的意义,就好像被按了“循环播放”一样,只是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妈妈的脸会变成其他人的脸,如男友、老公,但等待的过程和失望且复杂的情绪一点不变,在这个人生命中不断循环。头像也是一个画面,头像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或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在表达这个人内在客体的关系,或者这个人的内在模式。同时,了解这个人的基本信息,比如性别年龄,也可以帮助解析头像,因为不同的性别在同一个画面中可能被投射成不同的个体,而不同年龄对同样的生活场景的敏感度也不一样。比如有些人会把头像换成全黑的,会不会此刻他感受到的是被黑暗淹没?就好像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关了灯,他的世界看不见光,别人也看不见他。在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无脸男是人气很高的角色,他的形象就是被黑暗包围的男子。他没有家,被拒绝,也没人看见。
② 头像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现实中他的人际关系或者生活近况观察环境与人物之间的互动。比如,一个头像的画面是暴风雨中的人,这个画面中人物对环境的感觉是,环境在迫害人物,人物内心感觉很艰难。而一个婴儿最早的环境是母亲(客体),婴儿和母亲的关系也是未来他人际关系的模式。所以,这个人此刻是否也拥有画面中人物的类似感受。在一张多人物的头像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分析人物的一个要素。如果,头像中出现两个或者多个人物,我们要观察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比如,有些人的头像是两个卡通人物,一个卡通人物骑车拉另一个卡通人物,这就仿佛反映出来了他的关系模式,或许有时他是拉车的人感到沉重和劳累,有时是被拉的人感到依赖和无助。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当下遇到的事情也不同,每个人在此刻用这个头像都有独特的意义,需要与个人经历相互联系。很多人的头像中会出现猫呀、狗呀、鹿呀、狐狸呀......我们可以把这些头像中的动物,看成是人格侧面的投射,也可以称为子人格,人格面具是荣格提出的,一个面具就是一个子人格,或者人格侧面。可能很多人都用猫咪做头像,那他们的性格都是一样的吗?当然不同。每个人对同一种宠物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如何理解猫咪需要和他们沟通才知道。不过,也有一些文化上赋予动物的个性特点,比如狗是忠诚、热情,猫是优雅、灵性。这里也可以多谈一点,如果一个人用可爱又毛茸茸的小动物做头像,假设你看见了这样的小动物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可能是想上去揉两下,或者一把抱过来。所以,这个毛茸茸的头像也可能代表这个人当下处于一种渴望依恋的状态,或者想建立亲密关系的阶段。很多人喜欢用卡通头像,一个联想是,他们小时候可能经历过某种创伤,这使他们的身体封印在了小时候的某个阶段里,只有很小的孩子对动画感兴趣。并且,小时候他们很多需求和渴望是通过想象来满足的,现实中他们并没有真正获得满足,幻想也是他们一贯保护自己的方式,就好像游戏在某个角度来看也在保护孩子的心灵一样。花是花的性器官,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男人对女人表达爱意,也会送花,取的是同样的意义。
或许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审美不同,许多中年人会用花来做头像,如果这时也将花理解成“性”,那么这时他们对性的关注很可能是对“生命力”的关注。性的本质是一种繁殖和创造,是一个生命诞生的动作或者仪式。而中年人正是身体走下坡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正接近死亡,他们的人生也走到了下半场。他们更渴望旺盛的生命力,性可以是一个激活,就好像中年男人迷恋年轻女人一样,这一刻他不是渴求这个女人,而是渴求他生命中即将逝去的“年轻”。很多人会用自己的照片做头像,首先我们要关注这个人物的动态,以及这是一张全身像,中景,还是近景?是正面还是侧面?这都可能表达着不同的意思。一个基本的电影小技巧,用镜头语言切换人物不同的情绪心理状态,随着剧情的发展情绪的变动,人物也在切换全景、中景、近景等,这种切换也不断地拉近和推远人物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做头像也会承载一些功能性,比如身份证与职业照都是如此,清晰的头像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信任。在择偶阶段的男女也可能会将自己的头像换成自拍美照,因为头像是他人在微信中认识你最直观的印象,而放自己的美照对刚刚认识的异性来说一下就好感度飙升,在朋友圈发自己美照都是同一个道理。很多人会选择背影做头像,他们仿佛对背影有一种迷恋,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远就能看得更全面一些,背影实际上是一种关系,一个人即将离去,另一个的眼睛紧紧跟随。在这些人的生命中,很可能他们重要的某个人是背对他的,他会在关系中体验到分离、拒绝、和没有交流。他不仅在这种关系中和他人的距离很远,也和自己的内在距离很远。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儿子在车站望着父亲背影的老态伤感,背影是一个人的远去,车站更是一种离别。影子是怎么来的呢?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就形成了影子,一个人用影子做头像,可见他目前关注的不是自己,而是那团影子。荣格也提出了阴影理论,“阴影就好像是另一个我,令人讨厌的部分,或者让我感觉到难堪和丢脸的另一个我。”初高中时代特别流行吸血鬼小说,那个时候《暮光之城》满天飞,哥特少女也有个相似的称呼是“吸血鬼的新娘”。传闻中的吸血鬼都是,英俊、绅士、高贵,白色的皮肤、很深的黑眼圈、冰冷、对女人有致命的吸引力。他们吸血为生,在很多故事中他们将自己的牙伸向少女的脖颈。有一部分女性很喜欢这种风格,会用哥特少女来做头像,看上去有点酷又很神秘。我的联想是这也在表达少女的心事。每个人进入青春期和情窦初开的年纪都是不同的,但从少女变成女人对每个女性来说都不容易。发育、恋爱、婚姻、怀孕、生子,每一次的前进都是身体与内在心灵的根本动荡。哥特少女就好像在表达,少女对爱情向往又恐惧,对男孩喜欢又害怕,对性唤起又惊恐,对成为一个女人跃跃欲试又要埋葬曾经是女孩的自己。神话中冥王哈迪斯将女神珀耳塞福涅绑入地府,珀耳塞福涅被迫成为冥后,这个神话也与女性的成长很契合,就好像少女每一次前进都是一条必然被改变的道路。如果头像中出现了“怪物”,或者很恐怖的动物会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我们可以从构图的面积来观察“怪物”占据了头像多大的部分,从而判断这个“怪物”的威胁性的强弱,以及恐怖气氛的覆盖面积有多大?然后是一个联想,是否这个人目前的生活中有一个类似“怪物”的人或者事情呢?以及这个人是否不自觉也会表现出“怪物”的一些特征和部分呢?不过这种联想也需要对他人的生活有一些了解才能填充具体的实相。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有些人几年都不换头像,有些人一天换几个头像?就好像有些人穿衣永远固定搭配,有些人每次见你都要变换风格一样。如果说这两种人有啥区别,可能是一个热爱稳定,另一种热爱变动。但一个长年不换头像的人,突然频繁换头像?或者一个常常换头像的人,突然不换头像了?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可能他们的生活中有些重大的转变,这可能是一个新工作,一个新恋人,或者换工作,失恋等,总而言之他的这个阶段和以前不一样了。一个人“不稳定时”也容易换头像,特别是失恋中的男人和女人,恨不得一天换几个头像才罢休。这可能是想引起前任的注意,同时失恋后也是一个人的飞速成长期,他会不停回忆曾经的情感瞬间,找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小心发现了自己很多盲区,有了这个发现后,他看事情的角度会被大大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他每天都在建立新的自我,而频繁换头像也是和内在同频。严和来老师说:“作为一个心理工作者我的假设是,一个人的行为是他内心冲突的呈现,现实是表象精神才是最真实的。”
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wyl860211@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