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摄影最佳光圈 f/16”——真理还是谎言?
发布时间:2024-04-12 23:36:00
光圈的大小,直接决定两个光学效应:画面的景深(即焦平面为中心的清晰范围)与亮度。
有一种广为流传说法,“风光摄影的最佳光圈是 f/16”,这种说法的依据到底是什么?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本文就来为您讲个明白。光圈的大小,直接决定两个光学效应:画面的景深(即焦平面为中心的清晰范围)与亮度。可以看到,当光圈值较大时,画面更亮,同时清晰范围较小——玩具火车头旁边不远处的车厢都模糊了;而光圈值较小时,画面会变暗,同时清晰范围扩大——远处的门背上的图案都可以看清楚。在拍风光时,你要拍摄的对象往往空间尺度很大——动辄几十、上百乃至上千米,需要你使用小光圈来获取大景深,可能还需要用上超焦距对焦技术。拍大风光,需要用小光圈获取更大的景深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光圈越小就越好;在光圈值过小时,会形成类似于物理学中“小孔衍射”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部分光线会“跑”到感光屏以外的区域去,导致画质下降。为了避免小孔衍射现象,我们一般会尽量避免使用镜头标定的最小光圈值,而使用比最小值高两挡左右的光圈值(如 f/16),这样就可以兼顾景深与清晰度。“所以说,f/16 是拍风光最佳的光圈咯?”如果只考虑景深和清晰度,这话也没错;但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情况远远比这复杂得多。风光摄影并不是一味追求“大而全”,大全景固然气势磅礴但也可能会存在“画面较空”的尴尬,而场景中一些有趣的细节,可能反而更有魅力,可以“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这些“有魅力的细节”可能是一块很有质感的石头,一丛色彩鲜艳的小花,枝头仅剩的一片落叶,甚至是清晨花间闪烁的露珠......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把这些值得关注的主体从环境和背景中分离开来。使用中长焦镜头,贴近你的主体,开大光圈,就 OK 啦!大光圈除了虚化背景以外还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那就是散景。在大光圈下,背景中的点状光源会变为虚化的散景,看起来十分漂亮。如果光圈不够大散景化程度不够高,可以考虑扩大主体到背景的距离,或更换更长焦距的镜头。在航拍摄影中,相机的位置会与你拍摄的风景离得很远(如果离得很近,你首先需要担心的是坠机而不是拍摄),光圈和景深不是值得你操心的大事——相比之下,无人机引擎的振动对拍摄成功率影响更大。在进行航拍时,你需要把光圈开大,以使用尽可能高的快门速度,以避免无人机颠簸产生的机身抖动模糊。在白天玩长曝光,需要经历减少照射到传感器上的光线。即使你使用最低的感光度和加载高挡位的 ND 镜,也需要把光圈调小,以减少光线的进入,以延长曝光时间。虽然这样会因为衍射效应导致画质下降,但总比曝光时间不够影响拍摄效果,或者因为过曝导致什么都拍不出要好。在夜间拍摄时,由于环境光极弱,为了保证正常曝光,你需要把“曝光三参数”都往上提:光圈开大,曝光时间延长(快门速度降低)或提高感光度。感光度首先 pass,因为高感会带来高噪点;而快门速度,哪怕有了三脚架也不能无限制延长——尤其是在拍星空的时候,曝光时间过长会导致星空的“拖尾”现象(因为星星也是在动的)。相比之下,还是把光圈开大最“人畜无害”——在此基础上,再对其它的设置进行调整吧。可以肯定的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我指的是具有前景元素和背景元素的“典型”的风光摄影,你需要较大的景深和最大的清晰度;这时,f/16 这种比较小却又不至于引起衍射效应的光圈值是最合适的。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是风光摄影的全部。在另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你可能需要浅景深,需要提高快门速度,需要降低感光度,这些直接决定“拍摄是否成功”的需求高于“大景深高清晰度”,这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光圈值。
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wyl860211@qq.com,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