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见图如晤:如何欣赏摄影》
发布时间:2024-04-03 09:49:07
袁洁 著
亲爱的读者:
感谢你打开这本书。也许当你看到书名时,心里会犯嘀咕:为什么要去欣赏摄影呢?
长久以来,大家习惯把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视为欣赏对象,在面对它们的时候,会带着敬畏之心,谨言慎行,生怕说外行话。与之相比,摄影并不是常规的欣赏对象,面对摄影的时候,我们的敬畏心可能会变成小小的自信心,觉得摄影并不难,照片也很容易看懂。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绘画、音乐、雕塑在很多人心中是艺术(可能还是高雅的艺术),有着普通人难以迈入的门槛。创作这些艺术并非人人可以做到,人们愿意成为一个欣赏者,对其仰视。
而摄影则不同了,摄影是大众化和生活化的,这份亲近感拉近了人们与摄影的距离。摄影不需要被仰视,平视即可。如今,数码相机和手机拍照非常普及且智能,拍摄照片带来的快乐又简单易得,所以,人人都想成为会拍照片的摄影师,而不仅仅是看照片的欣赏者。
不过,我认为对于摄影而言,“看”一直都要比“拍”更加重要。如果你想真正揭开摄影的帷幕,一探摄影的究竟,成为一个会看照片的人是非常关键的!
说得再直接一点:假如你只会拍摄照片的话,获得的是一张张具体的照片,如果学会了看照片,则解锁了一门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新语言,获得的将是与整个世界沟通对话的能力。
请回想一下,当你在看照片的时候,心里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我想大多数人最看重的应该是:“这张照片的内涵是什么?表达什么内容,传递什么思想?摄影师为什么要拍这张照片?”这些问题都是沟通问题,是欣赏者在试图与摄影师建立交流与对话的可能。
拍摄照片的人把所思所想放进作品之中,这是在传递信息,而看照片的人则通过欣赏来接收信息、处理信息、转化信息。这一呼与一应,让照片不再只是照片,变成了一场隔空的对话。
美国著名学者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她那本被誉为“摄影圣经”的著作《论摄影》(On Photography)中曾这样写道:摄影像语言一样,是一种创造艺术作品(和其他东西)的媒介。我们可以用语言来写科学论文、官僚报告、情书、杂货品清单和巴尔扎克的巴黎。我们可以用摄影来做护照照片、气象照片、色情照片、X光照片、结婚照片……
苏珊·桑塔格认为摄影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途径。为此,她将摄影与语言相提并论,语言的作用正是在于沟通,所以,苏珊·桑塔格用了“媒介”这个词来定义摄影。
何为“媒介”呢?简单来说,“媒介”就是辅助性的工具,好比你要到河对岸去,水流湍急,此时就需要一座桥梁作为过河的媒介,摄影就是一座能够帮助现代人更好沟通与交流的媒介之桥。是欣赏激活了一张照片,把摄影变成了连接人与人沟通的语言。我认为拍照片和看照片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前者是为了得到一张照片,而后者是用照片更好地理解事物。
1936年,美籍匈牙利艺术家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提出一个颇为惊世骇俗的观点:“未来的文盲将是那些不懂使用相机和钢笔的人。”这句话很有争议性,很多人觉得过于夸大了摄影的作用,很霸道,也很武断。我却觉得是大家误会他了。这句话表达了莫霍利-纳吉对摄影将在未来人类视觉文化中所扮演的主导地位充满了信心,这份信心正是源于他看到了摄影身上有着类似语言媒介的属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和生活。
内容简介
与传统摄影鉴赏类图书不同,本书特点鲜明,没有碎片化讲解某张照片的内涵或是系统讲授摄影发展史,而是强调一套欣赏摄影作品的方法论,即“四步欣赏法”——看画面、观画外、做定位、去评价。该方法可以切实解决广大读者所遇到的各类欣赏难题,是作者多年教学的经验总结。除此之外,本书还强调审美的乐趣,从41个当下热门的摄影话题入手,既有理论又有案例,让读者在欣赏照片的同时,轻松掌握摄影知识。
作 者 简 介
袁洁,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200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美术学硕士学位。2013年个人摄影作品展“克拉美丽”获丽水国际摄影节大奖,2019年中国摄影图书榜上榜作家,2022年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文艺短评获奖作家。《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杂志专栏作者。已出版《来!这样学摄影》《光的喜剧——有关摄影的想象》。
系统学摄影的倡导者,近年来致力于向大众影友传播专业的摄影文化知识。已教授数万名摄影爱好者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得艺术的真知与快乐。现为“吞像摄影EatFoto”教育品牌创办人。
如何购买
书籍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签名本
普通本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普通本
文 | 袁洁
图 | 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版 | Azi
请将“吞像摄影”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获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