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老师,我不喜欢糖水照,也看烦视觉大片了,要怎么继续学摄影呢?”这种时候,一般我们会建议以摄影史为蓝本,向大师学习。
又有人会问:“摄影史上的人物都是大师,它们的创作好深奥,照片也看不懂。是不是不适合我们?”
这是大部分摄影瓶颈者的真实写照:想要寻求摄影学习的突破,但又对艺术家的创作方式畏手畏脚,觉得那些是曲高和寡的东西,只能远观。于是个人成长就只能在原地打转。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一个误区说起。
其实,“深度”不保证能指导你的作品能成为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反过来,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并不意味着作品一定是不说人话的。我们最该学习体会的另一个东西——开放性。举个例子,风景摄影。普遍的意识中风景摄影应该是日出日落、壮丽山川、星轨云海等爽片。你有没有想过,在长江上每隔100公里取一个点的平凡景致也可以是风景照?王岩从长江源头出发,每隔100公里拍摄一张景观摄影作品,构成了这组项目《母亲河》,单张照片的视觉风格,已经不是她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了。摄影创作通常需要另一套逻辑。要让自己的摄影更接近“创作”,首先要做的不是在深度上钻牛角尖,而是先要时刻提醒自己,有很多原来自己不认为可以拍的对象,其实是可以拍的。摄影不仅是吉光片羽,也有日常琐碎和边缘之物。从这个角度来说,拍摄应该更容易实现了,而不是更难了,关键在于自己的策划、构思和创作意图。不断开垦自己未曾意识到的领域,也是一件迷人的事情。很多爱好者拍照很多年,能量都会集中在“构图-后期”两个步骤上。许多朋友追求的摄影的深度学习,也无非是在这个框架内让“构图更刁钻”或者“后期更繁复”。实际上,关于创作,在拍照前后还需要补充一些关键步骤。比如前期的策划、选题,后期的图片编辑、印相输出,甚至策展等。当你开始有意识去构建整个体系的时候,也就离创作更进一步了。因为,有很多作品的优秀之处是在于策划选题,或者整体叙述,而这完全无法通过“构图-后期”的二元体系来完成。拿杉本博司著名的《海》来说,在“构图-后期”的框架下,它十分简单,无非就是水平线构图用长曝光来实现:但真正成就这组作品的是它用一系列照片表达的时间的概念,以及引发人们的哲学思考。同时,图像需要加持在输出和策展的考量中,才能表达凸显魅力。©杉本博司,《海景》在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在汤布院设计的美术馆 Comico Art Museum YUFUIN中的展览现场。此时你能感受到实体作品输出-策展-空间设计欣赏作品的综合考虑。
要让自己的摄影更接近“创作”,不是继续在“构图-后期”的框架下描摹,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摄影不仅仅是取景和按快门,更是一个整体创作思维的调度,不让作品停留在“单张照片有没有引来点赞”。首先,你需要一个全面的构架。如果今天知道了“类型学”,明天学了点“新彩色”,后天听说了“极简主义”,那么你的构架是混乱的,结果可能了解了一些大词而已。你需要的是一个为你烹饪主餐的老师,而不是一个不停给你塞零食的老师。其次,你需要的是深入浅出的讲解。从大众摄影再往理论方向走,容易陷入“学术腔”,虽然老师说得没有错,但是并没有站在大众的角度来叙述。所以需要一个将学术内核进行“加工”并制成成品的过程。再次,你需要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前面说了,创作不代表深刻和牛角尖,更代表拓宽视野,回归生活。更值得我们去做的,是将生活万物和个人真实的体验融入到创作中。向艺术家学习创作,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艺术云里雾里的那一面,让艺术创作为生活服务。©Angelo Merendino,《在门口说再见》摄影师记录每次探望父母离别时父母的表情,直到父亲离世。这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摄影项目。
同时,你需要实践创作。你需要暂时放下相机甩掉对风格、人文、人像、建筑摄影的刻板印象,写一点计划,然后在拍摄之后编排照片,需要将去到冲印装裱店为自己的作品输出给方案,甚至可以在家里找一面墙为自己虚拟办一个展……原画册作为大众连接艺术的平台,联袂留美青年艺术家王天行,共同开发《给每个人的摄影创作课》。此课时原画册艺术素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作为艺术摄影的大众教育的基础教育部分。1. 本课程录制完毕,报名后即可不限时、不限次数听课!2. 扫码后点击“领券购课”,即可交费报名,点击“目录”就可以听课了。点击 阅读原文,也可报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