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贴 — 明•赵秉忠状元卷(番外篇)
发布时间:2025-01-11 03:39:38
冰箱贴 — 明•赵秉忠状元卷(番外篇)
?关于句读(dou):何谓可圈可点?
?古文往往文不加点一气呵成,阅读时需自行断句。因此,详训诂、明句读,成了古人读书的基本能力。试卷上的红圈为考官的批注,很多人错误解读为精彩之处的标记!实际上这种圈点笔抹称为句读,主要用于断句,即阅读时需要停顿之意。
?圈点并非通篇标注,有时仅标与开篇(图8),使读者开卷了然,以便承上启下通晓全文,避免断章取义!试卷上的红圈出现了侧边抹圈和中间抹圈两种(图9),根据圈点标注的规矩,侧点为句,中点为读(图10)。古人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个语境意识的结束和转换,成为句;过程出现的自然停顿或间隔,成为读。圈点在古文标记法中具有代表性,不仅用于句读,还延伸出划名重点,标注精彩等。用以标识句读时,采用单点单圈的方式(图11),这种圈点记号法,成为“圈注批点”;用以注示精彩或关键处时,采用连续圈点的方式(图12),俗称“密点密圈”,成语可圈可点即源与此!阅读者有时会备注评语,于切要处,率以笔抹,特别是奏折批示,俗称“评批”。
?古文标记法(图13),源于宋而承于明,发展出圈、点、 评、 抹 、撇、 截等七种记号,清代殿试亦有“圈尖点直叉”五种评定方式,发展形成了繁简不一的标注体系。因此,如赵秉忠状元卷上为单圈而非密圈,作用为句读,主要用于断句,而非精彩标注!
注:
1、侧点为句,中点为读---知识点
2、诸如原文末“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图14)大致译为“我不知道什么是忌讳,斗胆冒犯帝王之威严,不胜恐惧,谨慎作答如上”正如现在论文结尾:“本人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证”,此类话也同样画上了红圈,只能说是断句的作用!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红圈也可能被视为考官对考生文章精彩部分的标注,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科举考试的规则和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但这种解释并非绝对,从严格的历史考证角度,其主要功能还是句读标记。查阅大量资料据说真品上的圈点有大有小,和复制品不一样!?犹未可知,仅作知晓!
3、对于是否赵秉忠亲手执笔的疑问:明、清殿试不设誊录官(宋朝时为防止科考判卷时因辨识笔迹导致的作弊而实行誊录法,设置誊录院。考生用墨笔,而誊录官用朱笔),只有受卷官和读卷官,因此殿试无需誊录官誊抄,应为赵秉忠本人亲笔!
#冰箱贴 #历史 #故事 #博物馆#晒晒我的冰箱贴 #青州博物馆 #传统文化 #博物馆文创 #我爱冰箱贴 #历史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