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少女们晚上好~
在当下的网络冲浪中,表情包早已成为虚拟世界的某种社交礼仪。
面对看不见摸不着、只有一些文字组成的评论,多加几个表情,以求对方理解是年轻人常见的网络默契。
年轻人对于不同的表情包有着一些约定俗成的另类理解。
嘴角向上的微笑,其实嘲讽居多,人有甚至因为
还可以通过是否能看得出表情语气,辨认国籍。
加个腮红、眼睛眯起来的微笑,更是嘲讽buff拉满。
评论区之神狗头,则透露着轻蔑与戏谑。
“我妈也是仰摔死的,我在隔壁听见咚咚一声
5分钟就死了“
当妈妈的死跟狗头结合,这句评论难免让一些年轻人读出“嘲讽”的意味。
一些网友同样以表情+问号,传达着不理解。
还有些人熟练地点开头像,在这位评论者自己发的视频下方“问候”。家里人都去世了,还在像没事人一样拍吃饭视频,未免也太倒反天罡。于是,这位评论者的几乎所有视频下,都会出现对她的“不满”评论,网友以此来讨伐这位评论者的恶行。但点开她的主页,事情似乎和网友们设想的剧情并不一样。将头像放大,这位网友用的是一张“母女情深”的漫画照。而她的账号中还曾制作过与家中老人去世相关的生活经验分享,那句话里的“嘲讽狗头”,好像另有隐情。
有人在她发送的视频中,推断出这是一位四五十岁的阿姨,多年全职照顾心衰的母亲,没有结婚生子。那么,四五十岁不懂这些网络的表情包,其实也是正常的。在她日常的视频记录里,大多数是简单的做饭画面,平淡地讲述着生离死别,却又不经意流露出淡淡的感伤,用食物寄相思。其实“真相”真简单,这不过是一位不懂互联网、却在努力融入的阿姨。但就因为用错了表情包,却受到了无端的恶意揣测,甚至还有很多人评论私信,恶言相向。也许,阿姨点开app,发现很多评论区里都带了狗头表情,以为这是年轻人的潮流,却没想到可爱的狗狗,其实暗含深意。了解到真实情况后,又有很多网友自发到阿姨视频下方留言,给她安慰…尽管目前“恶言评论”已被覆盖,但在互联网已然成为潮流的当下,这样的“错位”理解,并不只有阿姨如此。年轻网友们理解力的那一套表情包使用法则,在中年人眼里却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在妈妈回复里,她认为这是一只被抛弃、孤零零的委屈小狗。这些中年人可能不懂抽象,理解不了明明看着是在微笑的表情下,其实暗藏嘲讽。脸颊挂着的“两滴泪”,却又代表着笑容。在父母眼里,“挑衅张开的手”,也只是单纯想要碰一碰孩子的脸。
出去聚餐,向父母分享的一桌子菜,总会受到他们的“热情回应”。
只不过想吃和搭配起来,在我们眼里,仿佛变了层“味儿”。但妈妈只是按自己的理解发的这个表情,以为这是馋得流口水的意思。上班上得苦的”发疯“表情,放在妈妈那边,妈妈看不出搞笑,唯有因女儿过得辛苦而流下的眼泪。
每日的吃饭报备,他们会准点关心:“怎么只吃米饭没吃点菜”“生活费是不是不够了”。甚至这个“菜”字,可能爸妈也是手写好久,输入法还是搞错的自动识别。女明星loopy,在妈妈这儿,是乖巧的女儿趴在被窝里,跟妈妈心贴心聊着天的具象神情。碰到有些难以辨认面部真实心情的表情,他们也会虚心求教,以免出现误解。
但对于年轻人爱用的表情包,他们也有一套见解:想要广泛运用,要有显眼的文字,能瞬间明白,这样才能感染到别人。
某些人也会教爸妈一些新奇表情包的使用,并“大方”宣称:你们可以用。
结果爸妈自然是超爱,“你爸/妈来咯”,走到哪里都能用。
只不过看着这想要安慰的话,话到嘴边,硬生生让人把感动收了回去。本来看到各种和父母之间因为表情包理解误差造成的乌龙事件,只觉得有意思。
可是代入一下陌生阿姨因为表情包“使用不当”遭受的恶意攻击,才意识到原来自认主导网络语言规范的年轻人们,有时候却也无意识地误伤了别人。有人开始担心起自家那位爱上网冲浪的妈妈,害怕他们“乱讲话”,不懂年轻人的梗,被网暴。毕竟,尽管现在很多中年人都已经学会在互联网上分享生活,评论互动。但互联网抽象表情包可以说是每日一新,有些人在“村通网”小组学习互联网新知识,有些人通过关注每日梗百科,以免落下知识点。又何况是了解网络信息渠道并没有那么丰富的父母们呢。互联网给予了所有人“平等看世界”的视野,但长辈们的理解困境,其实并不仅仅只有表情包。智能化早已不是年轻人的特权,也已经成为中老年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他们也乐于在网上娱乐,交友,有时也会举起手机记录自己的生活。有时只是一些简单的图片,记录着一日三餐,却意外收获了众多“云孙子/孙女”,他们在爷爷奶奶的视频下面,分享着每天的饭餐,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烦恼,把账号变成了树洞。
但同时,因现代科技发展而推动的“智能”,某些时刻,对他们而言,“太智能”也是一种不方便。为了节约成本和人力,很多店实行app下单,现在就连一些不知名的门店,都需要关注公众号才能扫码点餐。
有网友得知某店有八个蛋挞三十元的活动,就喊爷爷帮自己买一下。但爷爷爷爷并不会用智能手机,前台点单的店员也没告知他有优惠活动,最后用原价买了4个蛋挞。还有网友讲述自己的经历,去医院一个饭店吃饭,有个穿着穿着朴素、提着大包小包,带着俩小孩的阿姨准备点单,店员只回了句扫码点餐就忙去了。她拿手机来回好久,最后在旁边吃饭的人帮助下,才买到了饭。但吃饭还只是智能的第一步,有很多务工的中老年人们,仍旧“坚守”传统的线下排队抢票,结果人肉买票,只能落得两手空空。58岁的大爷,每天都会去线下排队买票,只为回家,轮到他的时候,却连站票都没了。当得知无法回家,他的内心五味杂陈,忍不住崩溃大哭。但就算会下载app,注册,登陆之后,还要搞明白这些加速包到底怎么用,一不小心就多充了花钱。你以为下的官网,其实下的第三方。折腾了这么多,最后还不一定能抢票成功。有老人收到儿子打来的视频电话,发现样貌都能对的上。着急出门去银行给儿子转账,最后好在被银行人员成功“识破”,才免遭损失。因智能而不“智能”的例子,对于老年人而言,还有很多。所以,阻碍他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其实并不仅仅只是衰老。前半生经历社会巨变的长辈们,显然还没有太适应如今的智能化时代。世界发展的太快,我们也应当允许某些人走得慢了一点。当我们走在前列,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之时,同样也有责任与义务,去包容那些还未适应的中老年人。所以,不妨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多一点善待,这更是在善待日后也要年老的自己。
毕竟,“你的青春,不是你努力得来的东西。我的衰老,也不是我过错的乘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