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中国传奇纪实摄影大师
发布时间:2024-05-16 20:51:43
庄学本(1909—1984年),中国影像人类学的先驱,纪实摄影大师。1934—1942年,在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近十年的考察,拍摄了万余张照片,写了近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游记以及日记,并于1941年举办西康影展,有近20万人前去参观。
他的照片展示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少数民族史留下了一份可信度高的视觉档案与调查报告。但直至今年,他的影像才被逐步发觉,其在摄影史上的贡献和地位被重新定义。
1965年4月8日,身任《民族画报》编辑部副主任的庄学本和他的妻子被以“开除公职,清洗回乡,自谋生计”的处分,被迫离开北京,回到上海浦东的老家,终止摄影生涯。文革期间,庄学本将家中私有财产包括几千张照片悉数上交。其办摄影展的愿望也一直未遂。
他一生历尽千辛万苦拍摄的上万幅西部少数民族的影视作品、人文资料在文革中中已损失过半,即使到了1984年,他在上海浦东家中去世时,这位摄影师的悼词上,“著名摄影家”的字句也依然被要求删改。
直到20世纪末,这位被公众、也被摄影史淡忘的摄影师,却开始被附加上了“摄影大师”、“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的头衔。李媚、萧亮中、顾铮、李公明、邓启耀、杨小彦、冯原等活跃于知识界的学者,纷纷撰文纪念庄学本,摄影理论家李媚说,“庄学本完全有足够资格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大师级人物”。由此,其作品开始广为人知,他在摄影史上的地位才得以重新确立。
庄学本在他的《羌戎考察记》 里写到:“我觉得险地一定多奇事,多趣事,有研究的价值,有一探的必要。而‘开发西北’是‘失掉东北’后指示青年动向的坐标,并不是空喊口号,要开发整个西北,必先明了这个关系重大的腹地。”他的摄影考察从一开始就专注于那些“白地”(地图没有之地),他的目光从社会组织。生产方式,贸易到自然生态,文化。宗教,习俗等,几乎囊括了整个社会形态。
拍摄性质决定工作方法,他没有像现在一些以社会考察方式工作的摄影师一样走过一条从艺术创作到社会工作者的之路。摄影于他,自然,直接,朴素地就是一种记录。当他拍摄一个人的肖像时,他会同时拍摄正面,侧面,背面,显然,他是对一个民族从人种到服饰的记录。难得的是他的目光不仅有平民,还有统治阶级和贵族,不仅涉及当地的生活形态婚丧嫁娶,还涉及税收制度与教育。
他在《十年西行记》中这样写道:与这些边地民族“相处即久,就知其快乐有趣,古风依然,反觉其精神高洁。有自诋同胞为野番正者,为大缪”。
正因为如此,他的图片与西方考察者的图片体现出一种态度上的根本差异。在西方摄影者的眼中,这些边民几乎千篇一律的 目光呆滞,表情木纳,衣服破烂不堪,实属“野番”。庄学本的照片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那个年代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看到了人的丰富,看到了一种优雅,美丽与尊严,无论贫与富。
视觉艺术对摄影师有着极高的要求,有过摄影经验的人都知道,摄影就是几分之一秒甚至是几千分之一秒的事情,这种瞬间性是由摄影的“技术性”和“在场性”决定的,技术性决定了相机感光元件的曝光时间,在场性决定了摄影师必须对现场拍摄对象的瞬间把握。这就表明你不可能像画家一样悠悠然一笔一画地添加画面元素,也表明在按下快门这一瞬间之前,很多问题都需要事前做充分的准备。一个有经验的摄影师,事先周密的计划和思考对于拍出理想的照片至关重要,哪怕你是在霞浦拍摄滩涂风光,也要对天气、潮汐、光线的方向、渔民劳作的习惯等诸多因素了然于胸,摄影师的所有的想法都要产生在按下快门之前,一旦按下快门,瞬间就被凝固,你有再多想法也与拍下的这一幅照片无关了。“瞬间性”给摄影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摄影艺术创作还是奢侈了点,多数情况下快门的速度远远达不到一分钟那么漫长。尽管在今天,数码后期技术的发展对前期拍摄发挥出了重要的弥补作用,但是和绘画相比能够自由加工处理的还是少得太多太多。
版权说明:图文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更多信息】
炸了!P照片属违法了!再P照片骗人就罚款!法国政府对PS界怒吼了
18岁的希拉里, 清纯的本拉登, 闷骚的爱因斯坦…这些老照片有点屌!
25岁女孩拍大量裸照晒网上,吸引了近50万粉丝!看过的人无不惊叹…
超过160万人正在关注
赶快来关注吧,这里有你想找的热点资讯,这里有你想要的各种资料,还有海量的资源,还在等什么。快来关注,大佬带你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