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仅细致描绘整个蚕织工艺全过程,而且对人物的劳动职业区分、衣着特征及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精细刻画,如妇人的勤劳、淳朴和温柔;农夫的艰辛、刚毅和粗犷;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欢悦。
画首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画尾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蕉林梁氏书画之印”。1983年7月,经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刘九庵、王以坤等鉴定,称“此卷为文物一级甲品之最,视国宝而无愧,垂青史而不逊矣”。
“焰茧”画面为一立满簇山的蚕室,中间地上有两个炭火盆。一老者蹲在炭火盆旁,正全神贯注续炭调火。旁有水盆,用来随时调节湿度。又置高脚灯台一盏,表明需昼夜精心管理。据考证,此种加温方法,至今仍为养蚕户所用。
张立玫,黑龙江省博物馆艺术陈列部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妇女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哈尔滨市民盟委员会艺术支部副主委。书法篆刻作品入选中国书画家新人选集、黑龙江省妇女书协百米长卷等,参与编撰了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陈列大纲的撰写、修改与研讨论证工作。主持《龙江木版年画》的策划、设计、筹备、制作等工作。发表作品有《金代九叠篆印艺术鉴赏》《乾隆御赏玉神兽》《邓散木的楹联艺术》等。
据文献记载,中国商周时已有简单几何花纹的提花织物,但对花机的机件结构描述,则语焉不详,更难得图像留传。山西开化寺壁画上的花机画于北宋,形象虽为最早,但不完备。这幅画卷第一次绘出了挽花机全部机体、结构和操作方法。《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中所绘挽花机均晚于此画卷400余年。
《蚕织图》后来风靡一时,在东南亚一度形成了《蚕织图》文化圈现象,并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清代以后还出现了众多延伸作品。(完)
张立玫:宋高宗即位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为临安政权得以巩固,乃下重农桑之诏。当时任于潜县的县令楼璹深入民间,经过细心观察绘制了《蚕织图》,并进献高宗御览。图中每段之下,配有说明画面内容的小题字,系高宗吴皇后所书。因吴皇后当时在皇宫也养蚕,对此事非常了解。
《蚕织图》有何艺术特色?其背后有哪些故事?珍贵性体现在哪里?黑龙江省博物馆艺术陈列部研究馆员张立玫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在“忙采叶”中,作者通过农忙时节这一主题,展现了在酷夏季节农夫们忙着采桑叶的劳动情景。图中共5人,均为老者。左侧两位赤足,弯腰,肩担盛满桑叶的大箩筐,其中一人左臂自肩至腕刺一青色蟠龙图案,反映了当时南宋江浙一带尚有谢神、纹身的社会风俗习惯。为研究宋代社会提供了实证史料。
卷内有历代藏画鉴赏印章“蕉林书屋”“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等48方。有郑子有(元代)、宋濂(明代)、孙承泽(清代)等9家跋语。1983年7月,经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刘九庵、王以坤等鉴定,称“此卷为文物一级甲品之最,视国宝而无愧,垂青史而不逊矣”。
张立玫:《蚕织图》为卷轴,绢本淡设色。全卷场面完整,全长横1098.2厘米、纵28.9厘米,画心横517.9厘米、纵27.7厘米,题跋横445.2厘米、纵27.7厘米。画卷以一长廊式连房为经,以蚕织二十四事为纬,所绘内容是中国800多年前江浙一带的蚕织户自“腊月浴蚕”开始,到“下机入箱”为止的养蚕、织帛整套生产工艺流程。画卷共绘人物74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不仅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还对整个蚕织工艺全过程进行了完整细致的描绘,其屋宇、树木构图合理,人与物相得益彰,统一而和谐。养蚕器具描绘齐全,如箱、笼、簇、釜、瓮,纺织用具如机、纤子等,无不忠实于原物,皆精雕细刻。屋瓦、斗栱、梁柱和窗牖,结构比例清楚,所展现的劳动场景,既紧凑又完整,既变化又统一。
“挽花”中展示了挽花机完整的机体和操作方法。刻画了一个既紧张和谐又生动活泼的场面。“挽花”中之机具,有高起的花楼,中间托有衢盘(目板),下面垂吊衢脚(铅锤),上有两老鸦翅(提刀),并有卷布轴等。机前端坐一位精心操机妇女,上身略倾向挽花机,双手抬至机前,正在全神贯注地操机挽提。机上方坐一赤足儿童,正忙于挽提经线。从儿童大幅倾斜的身体和略向上翘起的脚趾,可看出他正憋足力气拉拽经线。画面动感强烈,予人置身其中,如闻其声之感。
画卷中所绘74个人物,形神兼备,对比鲜明,恰如其分,翁媪长幼,均着宋服。其中有男人23位,头戴黑色头巾,身穿交领或圆领短上衣,下穿白裤,束腰带。白衣,是宋代限定的庶民服饰。图中中青年及老年妇女,服饰花色亦多种多样。作者以笔墨的轻重浓淡,线条的粗细刚柔刻画人物。其中“第二眠”“第三眠”中绘有戏婴、乳婴场面。画卷上两个身着裙衣妇女,裙衣低垂曳地,色调自然淡雅。“第二眠”左侧一妇女,怀抱婴儿身着花衣,正张开一双小手,欲扑向右侧一位抬双手至胸前、急切欲伸向婴儿的母亲怀中。“第三眠”中,左侧端坐一缝衣妇女,右侧一盘腿袒胸而坐的妇女正在为婴儿哺乳。既展现劳动气息,也体现生活气息。
张立玫:《蚕织图》长卷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图中不仅详细描绘了南宋时期养蚕、采桑、制帛的全过程,还细致地刻画了养蚕、制蚕、抽丝、制帛等工艺所用的器具及不同工种的宋人服饰、民风、习俗等,屋宇树木也都刻画得细致入微。其中图中描绘的纺织机具如:“挽花机”,可谓最早、最全、最详尽;养蚕工艺如:“盐茧瓮藏”蓄茧技术一直沿用至今等,都为研究、了解中国南宋时期社会经济、手工艺技术发展情况,以及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表现手法等,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珍贵史料。
“盐茧瓮藏”画面上有三口大瓮,两瓮已用泥封好,一瓮尚敞口待装茧放盐。操茧工,一在桌前收茧;一在秤茧;一在和泥。此蓄茧技术,在《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中都有记载。
多彩网2599com1983年被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南宋《蚕织图》卷轴,以一长廊式连房贯穿画卷始终,24组场景绘出蚕织24事,并有楷书小字说明内容。
《蚕织图》自南宋问世以来,得到了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历经元代余小谷收藏,明代吴某收藏,清初先后为梁清林和孙承泽收藏。乾隆时入内府,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和《故宫已佚书画目》。20世纪30年代,该画卷由爱新觉罗·溥仪携至东北。1945年后散落民间,1983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冯义信将此画捐献给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
652.50MB
查看139.70MB
查看40.5MB
查看491.74MB
查看857.76MB
查看218.91MB
查看398.86MB
查看579.76MB
查看120.96MB
查看569.32MB
查看236.44MB
查看184.19MB
查看645.58MB
查看961.72MB
查看432.46MB
查看809.44MB
查看717.98MB
查看218.64MB
查看914.54MB
查看171.98MB
查看874.27MB
查看844.37MB
查看253.78MB
查看472.48MB
查看124.84MB
查看991.92MB
查看919.67MB
查看391.11MB
查看126.32MB
查看388.91MB
查看989.36MB
查看449.18MB
查看605.62MB
查看695.80MB
查看119.95MB
查看287.77MB
查看817.30MB
查看776.97MB
查看274.41MB
查看352.38MB
查看982.18MB
查看356.42MB
查看405.47MB
查看153.14MB
查看909.33MB
查看697.21MB
查看226.49MB
查看239.53MB
查看878.76MB
查看250.16MB
查看522.55MB
查看418.73MB
查看754.80MB
查看282.98MB
查看301.28MB
查看740.89MB
查看345.11MB
查看269.80MB
查看641.64MB
查看652.89MB
查看417.62MB
查看806.32MB
查看997.48MB
查看808.62MB
查看768.86MB
查看760.40MB
查看232.23MB
查看309.73MB
查看675.63MB
查看671.21MB
查看589.95MB
查看847.35MB
查看404.59MB
查看944.30MB
查看312.55MB
查看828.70MB
查看119.78MB
查看469.98MB
查看929.23MB
查看658.79MB
查看692.59MB
查看460.72MB
查看483.37MB
查看249.80MB
查看334.88MB
查看156.53MB
查看413.37MB
查看172.92MB
查看317.88MB
查看456.12MB
查看112.75MB
查看913.87MB
查看219.23MB
查看665.22MB
查看516.29MB
查看850.15MB
查看563.51MB
查看506.59MB
查看316.74MB
查看122.19MB
查看814.10MB
查看607.89MB
查看600.27MB
查看365.45MB
查看
651赤峰oq
媒体:国足主帅换人调整有两大败笔🛴
2025-06-30 19:50:41 推荐
124188****7441
俄与“伊斯兰国”近年来有何纠葛🛸
2025-07-02 07:28:45 不推荐
750152****6240
2025-06-30 21:17:11 推荐
85弧线练习
2025-06-30 14:18:41 推荐